登陆

A股救市大戏:国家队入场是蜜糖还是砒霜?

author 2025-04-11 34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A股汇金平准基金市场稳定长期发展

“国家队”入场:A股的救命稻草还是慢性麻醉剂?

每经编辑 贾运可

4月8日,中央汇金那份带着官方口吻的“答记者问”,如同扔进一潭死水的石子,激起了一阵涟漪。汇金自诩为资本市场的“国家队”,扮演着类“平准基金”的角色,这话说得斩钉截铁,仿佛A股的救世主已经降临。但仔细想想,这种“国家队”的救市方式,真能药到病除吗?还是仅仅给病入膏肓的A股打了一针麻醉剂,暂时缓解疼痛,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汇金出手:一剂强心针还是饮鸩止渴?

不得不承认,在美方挥舞着“对等关税”大棒,全球资产价格风声鹤唳的背景下,汇金的表态和真金白银的入场,确实给市场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但这种“维稳”式的操作,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A股的问题,难道仅仅是外部冲击造成的吗?制度缺陷、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力等等这些内在的顽疾,难道仅仅靠“国家队”就能解决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平准基金”式的干预,会不会扭曲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市场经济的精髓在于优胜劣汰,在于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资源配置。如果“国家队”过度干预,人为地托起一些本该被淘汰的企业,会不会导致资源错配,延缓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汇金在稳定市场情绪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如果仅仅把希望寄托在“国家队”身上,而忽视了对市场机制的完善,对监管漏洞的弥补,那么A股的未来,恐怕依然充满着不确定性。汇金的出手,或许能暂时稳住局面,但长远来看,这剂“强心针”会不会变成“慢性麻醉剂”,最终让A股失去自我修复的能力,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

汇金系ETF布局:一场精心策划的“抄底”行动?

汇金系在ETF市场的布局,一直以来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毕竟,手握重金的“国家队”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但仔细分析汇金系的持仓结构,我们不难发现,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抄底”行动,而非单纯的“维稳”操作。

明牌操作:汇金的底牌究竟是什么?

汇金系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汇金资管以及易方达基金-汇金资管、华夏基金-汇金资管等四大投资主体,构建了一个庞大的ETF投资帝国。这种多渠道、多层次的布局,既能分散风险,又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然而,这种看似“明牌”的操作,背后隐藏的战略意图究竟是什么?

汇金系的大规模增持,无疑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A股具有配置价值,值得长期投资。但这是否意味着汇金系真的看好A股的未来?还是仅仅为了完成某种政治任务,稳定市场情绪?我们不得而知。

更值得关注的是,汇金系在增持ETF的同时,是否也在利用其强大的资金优势,影响市场的定价机制?是否存在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不为人知的操作?这些问题,都需要监管部门的深入调查和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

重仓宽基ETF:稳健的投资还是缺乏想象力?

从持仓结构来看,汇金系重仓的是宽基ETF,尤其是跟踪沪深300指数的相关基金。这种投资策略,无疑是稳健的,能够有效分散风险,降低波动性。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汇金系在投资理念上的保守和缺乏想象力。

诚然,宽基ETF是配置A股市场的重要工具,能够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但如果仅仅满足于投资宽基ETF,而忽视了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创新型公司的投资机会,那么汇金系的投资,就难免显得有些平庸和缺乏前瞻性。

A股市场不缺资金,缺的是发现价值的眼光,是敢于冒险的精神。如果“国家队”的投资也仅仅停留在“稳健”的层面,那么A股的未来,恐怕很难摆脱“跟涨不跟跌”的尴尬局面。汇金系的投资,或许能稳住一时,但长远来看,需要更加多元化、更具创新性的投资策略,才能真正激活A股市场的活力。

市场反弹:昙花一现还是价值回归的开端?

4月7日汇金公司宣布增持ETF后,次日A股市场出现企稳反弹,这似乎印证了“国家队”的护盘效果。然而,这种反弹是昙花一现,还是价值回归的开端?这依然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券商解读:集体唱多背后的真实意图?

面对汇金的增持,各大券商纷纷发表研报,集体唱多A股,似乎看到了市场反转的希望。长江证券的策略首席戴清认为,汇金明确类“平准基金”定位,传递了“底线思维”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德邦证券的宏观团队负责人张浩则认为,宏观逻辑的变化将推动中国资产系统性重估。

然而,我们不得不对这些券商的解读保持警惕。券商作为市场参与者,其立场并非完全客观中立。在“国家队”入场的情况下,券商更有动力去迎合政策导向,发表乐观的观点,以吸引投资者入场,从而获取自身的利益。

这种集体唱多的现象,很容易误导投资者,让他们对市场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因此,投资者在参考券商研报时,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理性判断,避免盲目跟风。

估值洼地:是馅饼还是陷阱?

汇金公司指出,A股核心资产的吸引力持续提升,总体估值处于相对历史低位。戴清也分析称,当前万得全A市盈率仅17倍左右,处于近十年来的较低分位数。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估值低”等同于“投资价值”。估值只是投资决策的一个参考指标,而非唯一的依据。A股市场长期存在“估值陷阱”的现象,一些股票虽然估值很低,但由于业绩不佳、前景不明朗等原因,长期难以上涨,甚至持续下跌。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不能仅仅关注估值水平,更要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其盈利能力、成长潜力、竞争优势等因素。只有真正具备投资价值的公司,才能在市场反弹中脱颖而出,为投资者带来长期回报。所谓的“估值洼地”,很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投资者需要擦亮眼睛,谨慎辨别。

“平准基金”迷思:A股需要怎样的守护者?

中国版的“平准基金”一直是A股市场津津乐道的话题。汇金公司扮演着类“平准基金”的角色,在关键时刻出手维稳,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种模式是否真的适合A股?A股究竟需要怎样的守护者?

市场稳定与长期发展: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平准基金”的初衷是稳定市场,防止股市出现过度波动。但过度追求稳定,往往会牺牲市场的效率和活力。如果“国家队”过度干预,人为地熨平市场波动,那么市场就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功能,长期来看,反而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A股市场需要稳定,但更需要长期发展。稳定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稳定,而牺牲了长期的发展潜力。A股需要一个能够兼顾市场稳定与长期发展的守护者,一个既能维护市场秩序,又能激发市场活力的“平衡者”。

深度求索时刻与中国资产重估:一场宏大的叙事?

德邦证券的张浩认为,“DeepSeek时刻出现、高利率和强美元难以持续、全球跨境资本寻求再平衡等宏观逻辑的变化将推动中国资产系统性重估。”这种宏大的叙事,听起来令人振奋,但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DeepSeek时刻”是否真的已经到来?高利率和强美元是否真的难以为继?全球跨境资本是否真的会寻求再平衡?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将A股的未来寄托在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之上,未免有些过于乐观。

A股的未来,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发展来决定。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才能真正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实现价值回归。与其期待一场宏大的“资产重估”,不如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提升自身的竞争力。A股需要的不是虚幻的承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请发表您的评论
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