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东树之流的报告,看似客观地罗列了3月车市的数据,实则掩盖了许多令人不安的真相。什么“3月零售处于历史高位”,不过是数字游戏罢了。同比增14%,环比增40%?那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低得可怜!有多少人还记得去年春天是什么光景?封锁、停产、消费意愿断崖式下跌,在那种惨淡的基础上稍微恢复一点,就敢吹嘘“市场表现强劲”?
最令人费解的是那个所谓的“乘用车价格越降价越贵”的悖论。官方解释是“结构变化的影响”,说白了就是卖得好的都是更贵的车。均价从2019年的15.1万一路飙升到2023年的18.3万,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消费降级? 中低端市场萎缩,老百姓的钱袋子捂得更紧了,买不起车了,这才是真相!还说什么“蓬勃发展的市场是平稳和降价的市场”,简直是睁眼说瞎话!
新能源车均价下降,看似利好消费者,但真的是这样吗?从2023年的18.4万降到2025年3月的15.6万,这背后是电池成本的下降,还是配置的缩水?要知道,一分钱一分货,价格降下来了,质量呢?安全性呢?会不会又是一轮劣币驱逐良币的闹剧?
什么“报废更新政策推动中低端市场回暖”,纯粹是自欺欺人!5万元以下车型占比持续下降,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证据?微型电动车那点销量贡献,根本无法挽救低端市场的颓势。所谓的“5-15万元传统车型销量下滑与新能源车增长抵消”,更是偷换概念。传统燃油车市场明明在加速萎缩,却硬要说成是“抵消”,真是脸都不要了!
倒是15-20万元车型市场份额持续上升,但这又能说明什么?难道是老百姓突然变富了吗?还不是因为房价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购买力,年轻人只能选择更便宜的车来代步?
更讽刺的是,3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先升后降,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自主品牌高端化突破?别逗了!还不是因为有钱人永远有钱,经济再差,他们也能买得起豪车?但这种畸形的“高端化”,对整个车市来说,真的是好事吗?所谓的“高端消费强,车市总体较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当大部分老百姓连一辆代步车都买不起的时候,少数人购买豪车的行为,并不能改变车市整体低迷的现状。
新能源渗透率的数据,简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数字游戏。先看看那个刺眼的“微型车渗透率100%”,这难道是什么值得骄傲的成就吗?微型电动车,说白了就是老年代步车的升级版,安全性差、续航短、体验糟糕,除了能骗补和满足部分人的代步需求,对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毫无益处。
A0级小型车渗透率达到66%,A级车也提升较快,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新能源车企都在拼命往低端市场挤,试图用低价来换取销量。但这种做法,真的能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竞争力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B级车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放缓。B级车才是真正的主流市场,如果新能源车在B级车市场无法取得突破,那整个新能源战略就存在巨大的风险。增程式车型表现一般,更是给那些押宝增程式技术的车企敲响了警钟。
C级车新能源渗透率大幅提升,看似高端电动化优势明显,但C级车毕竟是小众市场,对整个大盘的影响有限。而且,高端电动车真的比燃油车更好吗?充电焦虑、电池衰减、维修成本高等问题,依然困扰着高端电动车用户。
“纯电动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持续高增长”,这句废话说了等于没说。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插电混动(插混)的崛起。近三年插混的表现突出,这意味着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依然存在,插混车型凭借可油可电的优势,正在逐渐赢得市场。
增程车型持续小幅增长,但与插混相比,增程的增长显得有些乏力。增程技术路线的争议一直不断,有人认为增程是过渡技术,未来将被纯电动取代;也有人认为增程是解决续航焦虑的有效方案,未来仍有发展空间。
传统燃油车的销量出现持续下行压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趋势。但燃油车真的会彻底消失吗?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燃油车依然会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毕竟,燃油车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使用成本也相对较低,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燃油车依然是更理性的选择。
2024年新能源车占比达到48%,2025年3月渗透率有51%,未来几个月新能源车贡献度仍将持续上升。但这些数据背后,有多少是政策驱动?有多少是市场自发选择?如果没有补贴和牌照优惠,新能源车还能维持如此高的渗透率吗?
豪华车均价微涨,合资品牌原地踏步,新势力大幅降价,自主品牌小幅降价。这组数据背后,隐藏着车企份额的暗战。
自主品牌表现很好,新能源全面发力,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自主品牌真的已经全面超越合资品牌了吗?恐怕还为时尚早。自主品牌在品牌力、技术积累、质量控制等方面,依然与合资品牌存在差距。
新势力的结构波动较大,增程表现较好,纯电动的市场逐步走强。这说明新势力们依然在摸索前进的道路,技术路线的选择、市场定位的调整、品牌形象的塑造,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传统燃油车市场被共同分流,自主燃油车占自主比例达到40%。这意味着自主品牌正在加速向新能源转型,但燃油车依然是自主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内不会彻底放弃。
豪华品牌均价坚挺,说明豪华品牌的用户忠诚度依然很高,豪华品牌在品牌价值、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豪华品牌也面临着新能源转型的压力,如何在保持品牌优势的同时,适应新能源时代的变革,是豪华品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谁能笑到最后?自主品牌、合资品牌、新势力、豪华品牌,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只有那些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提升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