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区搞的这个“空中的士”项目,且不说技术成熟度和服务安全性还有待时间检验,单就选址广州南站这一点,就透着一股浓浓的“面子工程”味道。试图用这种噱头十足的概念,把南站包装成一个“全域互联”的未来枢纽,在我看来,更像是在为过度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强行寻找故事。
广州南站是什么地方?春运期间人潮涌动,平时也是各种拉客宰客现象频发。在这种环境下,推出“空中的士”,先不说价格是否亲民,只怕到时候地面交通的拥堵问题没解决,天上又多了一堆“空中堵车”的麻烦。把商务起降点放在这里,看似打通了“空陆无缝链接”,实际上,恐怕更多的是方便了开发商炒作概念,方便了某些人写报告交差。
“空中的士”的概念本身没错,未来出行方式的探索也值得鼓励。但前提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制造新的问题。把高科技概念强行嫁接到一个现有问题重重的区域,只会让原本的矛盾更加激化,让“枢纽型国际商圈”的转型目标,变成空中楼阁。这种缺乏实际考量的“创新”,说白了,就是一场华丽的泡沫。
新鸿基在广州南站ICC项目上大谈“好房子”,又是“超前践行”,又是“港式高标准”,听起来确实诱人。但仔细想想,这种以品质、服务、配套为核心的叙事,真的能撑起他们想要打造的“湾区置业首选”的野心吗?
新鸿基强调峻銮的“好品质”,列举了一堆细节,比如铝板线条更厚、园林绿化更丰富、大堂更挑高等。其中最让我觉得讽刺的是,他们竟然把“层高约3.15米”拿出来说事,还标榜“高于住宅新规要求”。诚然,国家标准是底线,但对于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房子,3米出头的层高真的能算“好品质”吗?
更何况,这些“好品质”更多的是停留在宣传层面。交付实景图再精美,也掩盖不了国内房地产行业普遍存在的偷工减料、货不对板的现象。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不是开发商口中的“好品质”,而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材实料,是能够真正提升居住体验的精细设计。如果只是把“好房子”当成营销噱头,那最终只会落得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下场。
启胜物业的名头听起来很响亮,又是服务香港ICC,又是管理上海国金中心,但这些都是商业项目,和住宅物业的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把商业物业的成功经验照搬到住宅项目上,真的能保证服务质量吗?
更何况,“好服务”的定义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只是礼貌的问候和及时的维修;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可能需要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如果启胜物业只是提供标准化的“港式服务”,而忽略了业主们的实际需求,那所谓的“好服务”,也只不过是空洞的口号而已。
新鸿基把南站CBD的“配套升级”当成卖点,强调广佛东环即将通车,广州足球公园即将建成,首期商场即将招商。这些配套确实能提升区域的吸引力,但问题是,这些配套的实际运营情况如何?能否真正满足业主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更重要的是,南站CBD的定位是什么?是纯粹的商业中心,还是一个宜居宜业的综合性社区?如果只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和企业,而忽略了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那即使配套再完善,也无法真正提升区域的居住价值。
“好房子”的概念,本应回归居住的本质,关注居住者的真实需求,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但如今,它却越来越像一个被过度包装的营销工具,成为了开发商们争夺市场份额的手段。新鸿基也好,其他开发商也罢,如果仅仅把精力放在如何打造更漂亮的样板间,如何编织更动听的故事上,而忽略了对品质的坚守,对服务的提升,对配套的完善,那最终只会透支消费者的信任,让“好房子”的承诺,变成一地鸡毛。房地产的未来,不应止于“好房子”的营销,而是要回归理性,回归居住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