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银保渠道开局,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数据显示,虽然2024年银保渠道总保费同比增长6.27%,但新单保费却同比下降14.37%,2025年首月新单保费同比下降近30%,仅约1600亿元,远低于2022年和2023年3000亿的水平。
老牌巨头逆势增长: “老七家”(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保寿险、新华保险、太平保险、泰康保险)成为2025年首月银保的最大赢家。其银保新单保费合计约55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占银保新单比重的约30%。其中,中国太保寿险增速最快,几乎是2024年首月的三倍;中国人寿也翻番有余;中国人保寿险在连续两年负增长后终于实现开门红。值得关注的是,平安寿险的银保业务也保持稳健增长,首月增长超过60%。然而,泰康保险成为“老七家”中唯一一家银保新单负增长的公司,降幅近90%。
外资险企强势崛起: 合资外资公司也表现亮眼。虽然超过一半的公司首月银保新单负增长,但总体新单保费在2024年首月翻倍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了约30%,逼近200亿元规模。中美联泰增速最为突出,新单保费是去年同期的8倍多。中宏保险、中意人寿等公司也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中信保诚的增速明显放缓。值得注意的是,合资外资公司首月期交保费仅增长1个百分点,表明其增长主要依靠趸交产品。
银行系险企遭遇滑铁卢: 银行系险企的处境最为艰难。2025年首月银保新单不到300亿元,远低于2022年的500亿元。2023年首月,银行系公司银保新单曾出现约30%的负增长,尽管期交保费增速超过70%。但2025年首月,银保新单和期交保费都下降了约20%。中邮保险连续两年首月银保新单负增长,降幅超过40%。其他银行系险企如交行、国民养老、招商信诺等,也出现了50%左右的跌幅。偿付能力压力和“报行合一”政策后费用空间的压缩,是导致银行系险企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中小险企和地方险企困境重重: 地方型保险公司自2022年以来,在银保渠道上几乎年年首月业绩下滑,2025年首月更是下降了60%。其他中小公司和风险型公司的情况也同样严峻,首月银保新单普遍腰斩。仅有极少数公司实现了正增长,但基数都非常小,难以反映实际情况。
银保渠道的未来: 银保渠道的格局在2025年发生了明显变化,老牌巨头和外资险企表现强势,而银行系、中小和地方险企则面临巨大挑战。“报行合一”政策后,费用空间的压缩和银保合作关系的复杂性,是制约银保渠道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部分公司仍然坚信银保渠道的价值,但银保渠道的未来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持续的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至关重要。银保渠道的竞争将持续激烈,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